
判斷硅藻泥是否出現掉粉的標準
“掉粉”也叫“掉灰”,是業內針對墻面材料表面粉化嚴重的一種形象稱呼。但到底怎么衡量什么樣才叫掉粉,卻很少有消費者知道。 “有些時候,消費者在用手與硅藻泥墻表面接觸后,發現手上粘上了粉塵,就認為這是掉粉了,其實并不一定”,中國建筑材料科學研究總院的專家向我們介紹,“如何去接觸,在什么時間段去接觸,接觸后硅藻泥墻面什么樣,這些因素不同,結果也不同,就算手上有粉也不能判斷說就是‘掉粉’了。” 通過專家介紹,我們了解到,硅藻泥上墻到干燥是有一個過程的,在硅藻泥未完全干燥前就用手去摸甚至去搓蹭,手上粘上灰塵的幾率非常高,這種檢驗方式非常不科學,也不可取。一旦在這種狀態下搓蹭導致硅藻泥掉粉,即便在經過幾天時間徹底干燥這個位置可能還會永久“掉粉”,變成抹不去的“傷疤”。 “硅藻泥配方結構比較復雜,并不是像大家想象中只要摸起來干了就應該是干透了,我們做檢測時,試驗樣塊需要7天后才能用于表面粘接力檢測”,國家建筑材料測試中心相關負責人說,“我們對消費的建議還是盡可能多等幾天,等到墻上的硅藻泥真的完全干透再進行試驗?!?BR> 試驗時也盡可能不要用太暴力的方法,硅藻泥作為一種以功能性為主的材料,苛求其像水泥一樣堅固是不現實的。有些人可能會用手指在某幾個點反復用力搓蹭,其實這樣只會破壞硅藻泥的表面結構,讓本來不掉粉的墻面變成掉粉。 自己家中不可能使用太專業的設備,因此專家給消費者支招簡單可行的測試操作方法:硅藻泥上墻干燥7天后,用手掌輕觸墻面,不要用力按壓,以手腕為軸將手掌旋轉45度,一次即可。如果手掌與墻面接觸面積的70%以上都有粉塵,這種情況可以判斷為存在掉粉現象。
預防出現掉粉的幾點注意事項
為什么硅藻泥也會出現掉粉的現象呢?很多人覺得,硅藻泥作為一種新型材料,不應該出現這種低級錯誤,有掉粉就一定是質量問題,但通過專家解答我們發現這是一種誤解。 生態建材協會告訴我們,“硅藻泥之所以稱為新型材料,主要是在因其具備生態功能,而不是因為堅固。有些硅藻泥確實存在質量問題,在表面噴水后用手摸會和泥,這種硅藻泥沒法通過硅藻泥相關標準的檢測,出現掉粉現象也的確是質量不好導致的。但還有很多硅藻泥,產品本身質量是沒問題的,但在某些情況下也會出現掉粉,我們歸結為施工不當導致?!?BR> 通過進一步的了解,我們得知施工不當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1)環境干燥。包括墻面、地面、空氣干燥,硅藻泥本身吸濕放濕能力比較強,上墻后失水速度太快,導致表面快速粉化。2)兌水不當。尤其是過量兌水在接近液態狀態下施工,硅藻泥以無機材料為主,被過分稀釋后無法向某些含膠較多材料一樣還具備很好的粘結力,因而導致整體粘接強度下降,引起表面掉粉。3)收壓破壞。某些肌理需要在硅藻泥表面半干時進行收壓,如果時機或手法不當則容易留下毛邊毛茬,這些部位的比表面積較大更容易快速失水干燥,導致粉化。
既然施工不當可能導致掉粉,我們又該如何預防和解決呢?且聽專家支招!
環境干燥。硅藻泥施工前一定要做好環境的保水工作。墻面要保持盡量濕潤,有條件時可以先在墻面輥一遍水。施工期間,不要為了趕工期開窗通風或者陽光直射,要讓硅藻泥自然陰干。如果空氣和地面都很干燥,可以在地面多撒一些水,增加空氣濕度。如果發覺因環境干燥可能導致掉粉,應該停工仔細觀察或者立即在做好保水工作的前提下進行返工。
兌水不當。雖然硅藻泥產品種類很多,不同的硅藻泥兌水比例可能也會有差別,但大部分情況下其實不用太細扣到底用什么比例兌水,因為不同的溫度、濕度、水質都會對兌水比例有一定影響。實際操作時,只要保證兌水攪拌后為膏狀即可,用鏟刀將攪拌好硅藻泥挑起側置時1秒后才會滴落回桶內為宜,超過此時間略稠,快于此時間則略稀。 收壓破壞。這是在進行一些個別肌理施工時才會出現的情況,此類掉粉雖有普遍性但其實并不可怕,只要在材料完全干燥后用毛刷或濕抹布將邊緣和表面的浮灰徹底清理一遍,以后就不會再有掉粉情況。 |